安币在中国合法吗?一篇文章说清楚
近年来,随着数字货币在全球范围内的热度不断上升,“安币”这一名称逐渐进入众多投资者的视野,许多中国用户心中萦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安币在中国是否合法?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厘清一个关键概念,并深入理解中国当前针对加密货币的宏观监管环境。
在中文语境中,“安币”这一称呼容易引起混淆,它可能指代以下两种情况:
- 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之一——币安: 这是最常见的情形,由于其平台代币“BNB”的中文谐音以及平台本身的广泛影响力,许多用户习惯称其为“安币”,本文讨论的重点,正是“币安交易所及其服务在中国境内的合法性问题”。
- 某些不知名或已消失的山寨币或空气币: 加密货币市场中项目繁多,可能存在过或仍存在名为“安币”的小型代币项目。
本文将聚焦于第一种情况,即币安交易所在中国的法律地位问题。
中国加密货币监管政策的回顾与现状
判断任何加密货币相关业务是否合法,都必须以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中国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态度明确、严格且具有连续性。
2017年“9·4公告”:定性并清退
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即“9·4公告”),这一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公告明确指出:
- 首次代币发行(ICO)属于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行为。
- 任何代币融资交易平台不得从事法定货币与代币、“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
- 各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代币发行融资交易相关的业务。
在此政策背景下,当时国内所有加密货币交易所,包括币安的中国业务,均被要求彻底清退并停止向中国大陆用户提供服务。
2021年“9·24通知”:全面禁止与风险防控
2021年9月24日,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9·24通知”),将监管力度提升至新高度:
- 明确属性: 强调比特币、以太坊等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同等的法律地位。
- 定性业务为非法金融活动: 明确规定“虚拟货币兑换、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撮合服务、代币发行融资以及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等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全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一律严格禁止,坚决依法取缔”。
- 境外交易所向境内提供服务同样非法: 强调“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这对服务器和主体设在海外的交易所(如币安)构成了明确限制。
- 切断支付渠道: 要求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提供账户开立、资金划转和清算结算等服务。
币安在中国的现状与用户风险分析
基于上述严格的监管政策,可以得出明确结论:
币安向中国境内居民提供加密货币交易服务不符合中国法律法规。
- 政策合规行为: 币安官方在2017年“9·4公告”后已宣布停止对中国大陆用户的服务,并多次发布公告,依据中国法规逐步清退中国大陆用户,这表明,即便是全球领先的交易平台,也必须遵守所在地区的监管要求。
- “翻墙”使用仍属违规: 部分用户可能通过技术手段访问币安等境外交易所,但此类行为违反了中国网络安全法规,且相关交易活动不受中国法律保护。
- 潜在风险:
- 法律风险: 参与非法金融活动可能面临资产冻结乃至法律追责。
- 资产安全风险: 若交易所出现安全问题、运营中止或因政策原因封禁账户,用户可能面临无法挽回的损失。
- 诈骗风险: 加密货币领域存在大量传销、资金盘和虚假平台,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下,用户容易成为诈骗目标。
中国对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与对加密货币炒作的区分
需要明确的是,中国严厉打击的是虚拟货币的投机炒作和非法金融活动,但对于其底层技术——区块链,则持鼓励和支持态度,国家层面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推动该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产品溯源、政务管理、版权保护等实体经济领域的应用,这与纯粹的代币炒作存在本质区别。
给投资者的建议与总结
- 遵守法律法规: 对中国境内投资者而言,最稳妥的做法是严格遵守国家规定,不参与任何虚拟货币交易炒作。
- 认清风险: 加密货币市场波动剧烈,叠加其在中国境内的非法定性,风险进一步放大,不应存有侥幸心理。
- 学习相关知识: 可深入了解区块链技术的原理与发展,但需区分技术学习与代币投机行为。
- 选择合法投资渠道: 中国提供多种受法律保护的金融产品,如股票、基金、债券等,投资者应通过正规途径进行资产配置。
安币(特指币安交易所)在中国不具备合法性。 中国对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始终保持高压监管,任何面向境内居民的兑换、交易、撮合及衍生品服务均属非法金融活动,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其中的法律与资产风险,远离虚拟货币交易,保护自身财产安全,在投资领域,合规始终是第一要务。